首页
 
诚信在线有限公司
13431555500
13431555500
2904577749@qq.com
523444

市政要闻

麻江 “三到社区”破解居民“幸福密码”

来源:沙龙国际官网点击:时间:2018-05-08 11:36

幸福是什么?

麻江县居民王州静认为,幸福就藏在“家长里短”中。

这里的“家”不是通常意义的小家庭,而是社区这个“大家庭”。

“看,通过手机进入社区的这个智慧平台,有什么不清楚的都可以在上面留言,社区工作人员会及时告诉我们如何办,还可提供上门服务,方便很多。”自从麻江县城西社区服务中心“智慧社区”云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以来,王州静就成了关注的常客。

实时查看自家爱车停在楼下的状况,关注社区的动态信息,咨询各种问题,这些琐碎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,王州静都能通过社区的智慧平台掌握,笑言“幸福感增强了。”

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,是麻江县近年来努力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。

随着经济的发展,麻江城市居民大幅增加,伴随而来,在管理、服务以及满足他们多层次、多样化需求上面挑战升级。

居民“幸福密码”怎么破,麻江“三到社区”来解难。

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到社区。麻江在县城黄金地段建成4个社区办公楼,社区活动室总面积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,实现了社区有场所议事、办事。建立“住建部门管大街、社区服务管小巷”工作机制,将小区和背街小巷设施修建、维护、环境整治等权限下放到社区服务中心。建设“智慧服务”平台,引进“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”管理系统,提高网格工作人员服务效率,开发“麻江大社区”APP服务平台,开设社区网上“民意直通车”、社区居民QQ群,建立社区和居民互动机制,搭建公共服务、医疗服务、居家服务等网络信息平台,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。

 

公共服务力量汇聚到社区。根据社区工作需要,麻江县成立城东、城西社区党工委、社区服务中心,实现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,并推行“党小组+网格员+业主管理委员会+楼栋长”管理模式,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,组团式服务队驻社区,工青妇组织和社会组织联社区,织密基层组织之网。实行“社区服务中心—社区网格工作站—网格点”管理模式,将全县社区划分为45个网格,设4个网格工作站,各网格由网格长、网格协管员、片区民警、消防联络员、法律服务员、群众工作员、民生监督员、网格保洁员等组成“管家团队”,开展零距离贴心服务。

公共财政资金保障到社区。麻江先后安排县财政资金2400余万元,分别在4个社区建成“一厅、一校、一堂、两栏、五站、八室”等活动阵地。整合部门项目资金3248万元,建设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、4个图书阅览室、17处健身小广场,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。将城市基层党建各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,建立健全动态增长、以奖代补和绩效工资等制度机制,做到经费有保障,配置更合理。建立社区党组织+社区居委会+物业管理“三位一体”的社区管理模式和“责随权走、费随事转”工作机制,实现政府服务功能与居民自治有效衔接,大幅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水平。

“社区是服务城市居民的‘家’,麻江‘三到社区’城市社区治理模式,形成党委统领、政府治理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格局,促进城市社区治理标准化、网格化、精细化,提升了人民群众归属感、幸福感和获得感。”麻江县委组织部长陆居超说。

简单而言,“三到社区”就是破解了社区“无场所办事、无钱办事、无人办事”三大难题。

“事事有人管、件件有头绪,我们反映的事,要办的事都在社区能及时解决。”城东社区居民吴天菊高兴地说,现在的社区真正像个“大家庭”,大家生活在其中,感到既舒适又温馨。

从2013年实施“三到社区”到现在,几年时间,麻江县社区在便民利民、贴心服务等方面走出了“一大步”,群众普遍反映归属感、幸福感、获得感增强了。

随着“三到社区”的深入实施,麻江县4个社区根据实际和特点各自“大显身手”,走出了特色之路。

城江社区针对留守儿童群体,打造儿童“温馨家园”。推出“四点半”无忧服务,为“留守儿童”提供临时免费托送服务,解决家长后顾之忧。 

群英社区针对社区内企业改制、下岗职工多的实际,创建下岗职工的“和谐家园”。由驻区单位牵头,在群英社区开展就业培训、提供就业信息、落实就业帮扶政策,帮助失业人员增加就业机会,并开展下岗职工家庭帮扶慰问活动,促进社区和谐发展。

新兴社区针对区内进城移民规模大、移民暂不适应城市管理的问题,打造进城移民“安居家园”。开设“两室一市”(文化娱乐室、图书阅览室、慈善超市),保障移民户文化娱乐需求和生活需要。同时,组织居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,义务巡逻、邻里互助、社情民意搜集处理等活动,加快了移民适应城市生活的步伐。

凤凰社区针对位于城乡结合部,租住流动人口多的实际,创建“乐业家园”。整合社区资源开展“亲情服务”活动,建立“流动人口学习室”“流动人口服务站”“流动党员服务站”,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。

关闭